輕小說大展
星遲夜讀

星遲夜讀

  • 定價:380
  • 優惠價:9342
  •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304
  • 運送方式:
  • 臺灣與離島
  • 海外
  • 可配送點:台灣、蘭嶼、綠島、澎湖、金門、馬祖
  • 可取貨點:台灣、蘭嶼、綠島、澎湖、金門、馬祖
  • 台北、新北、基隆宅配快速到貨(除外地區)
載入中...
  • 分享
 

OKAPI 推薦

  • 陳芳明:世界何其之大,能收留我的,就是文學

    文/陳琡分2013年04月26日

    星遲夜讀 第一次與陳芳明見面的人,可能多半會緊張得坐立難安,以為陳芳明可能是個嚴謹、凜然,甚至寡言的長者。實際上,陳芳明的親切、幽默與開朗,偶爾會讓人忘了,他曾被列入黑名單而限制回返,及至1988年才得以結束流亡生涯、重新踏上台灣這塊土地;也因這段沉重的過往,他的兒子與甫出生不久的 more
 

內容簡介

  在夜裡拎亮一盞燈,拯救那搖搖欲墜的垂危命運。從死亡,從背叛,把不斷沉下去的心靈搶救回來,回到寧靜安穩的文學閱讀。沸騰的審判噪音統治外面那世界時,能夠收留漂流的身軀,唯文學而已。現實是那樣窄仄擁擠,文學是如此開闊豐饒。浮游的命運終於停靠在文學疆界,接受文學力量的淘洗。那是一種淨化的儀式,擦拭傷痕累累的創口,洗滌風塵僕僕的衣袖。坐對情緒退潮的夜窗,一個全新的許諾適時降臨。--陳芳明

  歷經半生的漂流苦痛,陳芳明教授透過挑燈夜讀和《新台灣文學史》的撰寫,展開漫長的精神之旅。「第一輯」、「第二輯」收錄的文字大多是針對新世代作者而寫的序與書評,對高翊峰、黃文鉅等文壇新星的作品給予獨樹一格的定位與闡釋;「第三輯」呈現作者的閱讀經驗以及書寫台灣文學史時所構築的多元視野,見證女性文學、同志文學、原住民文學如何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繁花盛放季節,他在不同作者、文體、形式之間閱讀跋涉,開啟了我們對台灣文學的認識。藉由文學與閱讀,我們看到生命中看不見的世界,我們得以張開眼閱讀整個台灣社會。

作者簡介

陳芳明

  從事歷史研究,並致力於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的陳芳明,一九四七年出生於高雄。畢業於輔仁大學歷史系、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。他曾任教於靜宜大學、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,後赴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任教,同時受委籌備、成立該校台灣文學研究所。目前獲聘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,以顯其治學和教學上的卓越成就。

  陳芳明創作逾三十載,其編著的作品影響深遠,例如主編《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.選文篇》、《余光中跨世紀散文》等;其政論集《和平演變在台灣》等七冊見證了台灣社會的歷史變遷,而散文集《風中蘆葦》、《夢的終點》、《時間長巷》、《掌中地圖》、《昨夜雪深幾許》、《晚天未晚》,在在呈現了高度文學造詣。

  在文學創作之餘,陳芳明的詩評集《詩和現實》等二冊,文學評論集《鞭傷之島》、《典範的追求》、《危樓夜讀》、《深山夜讀》、《孤夜獨書》、《楓香夜讀》,以及學術研究《探索台灣史觀》、《左翼台灣: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》、《殖民地台灣:左翼政治運動史論》、《後殖民台灣:文學史論及其周邊》、《殖民地摩登:現代性與台灣史觀》,傳記《謝雪紅評傳》等書,為台灣文學批評建立新的研究典範。

  二○一一年,陳芳明終於完成歷時十二載的《台灣新文學史》,為全世界的中文讀者打開新的台灣文學閱讀視野。

 

目錄

餘生與未了--《星遲夜讀》自序

第一輯  介入與涉事
暗夜裡的鄉土--橫路啟子《文學的流離與回歸》序
俯視黑暗的井底--重讀林佛兒《北回歸線》
傲慢的食夢獸--序陳永興《無悔之旅》
文舞雙全的林懷民--讀《高處眼亮》
在關閉的地方重新開啟--序汪其楣《歸零與無限》
寂寞的時光與靈光--序尉天驄《回首我們的時代》
花謝落土又再回--《謝雪紅評傳》再版序
寬與勉,兩個世代的傳承
水淹鹿耳門
艾雯和戰後台灣散文長流--「艾雯全集」序
孤兒精神與林惺嶽美學--序彭宇薰《激流逆境》
記憶是一面鏡象--讀郭松棻的遺稿〈驚婚〉
毛澤東的牙齒
啟開黑暗的閘門

第二輯  技藝與開展
後鄉土的考掘學--序張耀仁《親愛練習》
攜夢繼續航行--序林文義《邊境之書》
文學史的重訪與重塑--序朱芳玲《六○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現代性》
Love Is Four-Letter Word--《嬰兒宇宙》推薦序
文學史的逐夢與築夢--序楊照《霧與畫》
雪落韓半島--《無窮花開》序
盆地的巨河--序莊華堂《水鄉》
從孤島到孤島
模糊世代的魔幻詩學--讀高翊峰的《烏鴉燒》
懺情與懺覺--閱讀黃文鉅《感情用事》書序
權力與暴力--讀林宜澐《海嘯》

第三輯  經驗與回顧
我的散文經驗
我們的張愛玲--「香港嶺南大學張愛玲九十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」開幕詞
台灣文學的現代與後現代
閱讀越美麗
台灣知識分子的宿命與宿願
瞭望百年來台灣的文學與藝術
我是如何到達台灣女性主義
十年之約
新台灣.新文學.新歷史
無止無息的造山運動--《台灣新文學史》餘話
散文可以虛構嗎?
東亞現代與台灣書畫
(土反)本龍馬的造型與變形

 

餘生與未了--《星遲夜讀》自序

  《台灣新文學史》付梓出版後,閱讀的工作又重新展開。望向文壇,舉目盡是陌生的面孔。時代已經進入換季的時刻,世代也漸漸到了接班的階段。跨入二十一世紀之後,在文壇出現的作者,幾乎都是少壯行列。見證六、七年級的新星,次第浮現出來,內心自有難以言喻的喜悅。文學史的書寫,是一種向後看的篩選工作。現階段的文學閱讀,則是一種向前看的審美實踐。從一九八○年代至九○年代的作家,基本上已經完成台灣現代主義的接收工作。緊接著下一世代,又嘗試實驗全新的技藝。這種變化,似乎與戒嚴文化的終結有著相應的關係。

  解嚴以後的台灣文學,出現前所未有的活潑狀態。其中最顯著的跡象,莫過於文字鍛鑄的鬆綁。現代主義運動的先驅者,曾經開發過大量的精煉語言。他們非常專注於濃縮的文字表現,企圖在最簡短的句式裡,發揮最大的想像。新世代作者則反其道而行,他們盡量揮霍文字,為的是描寫極為細微的事件。從駱以軍以降,許多年輕作家敢於耽溺在鬆散語言的運用,即使是最俚俗、最民間的說話方式,都容許放進詩或散文書寫,更別說小說故事的經營。

  一個新的表演時代已然到來,只因為不再擔心政治權力的干涉,或介意傳統觀念的干擾。當台灣社會逐漸捲入全球化的浪潮,年輕作家也慢慢擺脫過去的思維上的束縛。受到翻譯文學的衝擊,從昆德拉、村上春樹到馬奎茲、卡爾維諾的美學洗禮,台灣少壯作家遣詞用字的技巧顯得更恣意而放膽。他們的藝術手法是思想解放後的美學,完全洗去過去壓抑年代的掙扎痕跡。面對正在崛起的作家行列,深深覺得台灣文學史的生命後勁十足。感受到文學力量的躍動,怒濤般擊打在心坎上,驅使我必須持續閱讀,注視他們將如何造成新的景觀。

  至少收在這本書裡的文字,大多是針對新世代作者而寫。或者更確切而言,未來我所讀的文學書籍,大部分必然都是出於比我年輕的手。當我的前輩與朋輩逐漸減產或停筆之際,勢必要把眼光投向年少的後輩。文學生態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完成世代交替。與我二十年前出版的《危樓夜讀》相互參照,作者的年齡層次與審美原則,確實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。感到慶幸的是,由於毫不懈怠的閱讀,終於還是能夠追上文學進步的節奏,並且也鮮明察覺新舊世代的差異。日月升降或潮汐漲退的自然規律,也相當生動地對應於近二十年的文壇風景。

  這三年來,與年輕作家的互動日漸頻繁,尤以小說作者居多。他們在顧盼之間,儼然有一種自信。對於時代與家國,似乎不再抱持緊張情緒。當整個社會朝向開放方向篤定發展時,本土或非本土的意識型態,再也不是檢驗美學的標準。他們可能各自有其政黨取向,卻並不滲透於文字之間。所有的議題都是他們的關懷,從性別取向到公共事務,從私密幻想到家族細故,從歷史事件到個人記憶,無不可以進入詩、散文、小說。無論是時間跨度,或是空間廣度,遠遠超過上世紀的作者。年輕寫手所反映的想像,正好迎接解嚴以後的解構傾向。所謂解構,無非是偏離既存的主流價值,也偏離從前那種歧視、偏見、排斥、壓抑的中心位置。上世紀五、六○年代的黨國思想與七、八○年代的民族主義,都在進入九○年代後逐漸退潮。

  關在研究室夜讀年輕作家的新語法、新句型時,當可發現新世代的作者並未與前行代發生斷裂。他們的審美態度也許有所差異,但確實是在前人的實驗與實踐的基礎上,持續開展大開大闔的格局。如果新世代可以定義為後現代,精神上其實是與稍早的現代主義運動接軌。沒有現代主義,就沒有後現代主義。兩個世代的不同美學,無疑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。現代主義的創作技巧,如果是在現實基礎上形塑虛構的想像;則後現代主義的變革,則是在虛構中延伸另一虛構。如果沒有先驅者的勇於虛構,大概就沒有後來者的嘗試。

  正如我在《台灣新文學史》的序論所說,政治史在乎的是成敗興亡,文學史則強調繼承存續;前者計較權力輸贏,後者關心文化累積。在文學世界,完全不存在誰淘汰誰的問題。所有的美學實踐,都可成為每位創作者得借鑑,也可導出更精彩的藝術表現。因此,縱然已經完成一冊文學史,閱讀的工作仍無可懈怠。只有通過更豐富的涉獵,才能理解為什麼台灣文學的生命力是如此強悍。現在所做的閱讀,乃是有所為而為,主要是為了繼續增補未了的文學史工作。這可能是我餘生無可推卸的任務。

  文學史撰寫之難,只有真正涉入之後,才能體會其中滋味。既然以意志與勇氣接下這份挑戰,便注定要承擔全部責任。如果發現缺憾、遺漏、錯誤、短少,都無須逃避過錯。寫史,從來都不是一蹴可及。只要一息尚存,就必須時時自我要求,不斷回到這項書寫工程。正是在這要求下,每天還是耽溺於夜讀。全集式的閱讀,是過去十餘年養成的脾性,至今已經內化成為血脈的一部分。深夜裡月移星換的速度,我仍然可以感受。依舊守住深山裡的樓頭,星有多遲,閱讀就有多長。

陳芳明--二○一三年二月十六日於加州聖荷西

 

詳細資料

  • ISBN:9789863230328
  • 叢書系列:聯合文叢
  • 規格:平裝 / 320頁 / 16k菊 / 14.8 x 21 x 1.6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  • 出版地:台灣
 

內容連載

我們的張愛玲
--「香港嶺南大學張愛玲九十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」開幕詞


我的題目是「我們的張愛玲」,剛好能夠和周英雄教授做一個對照;他講的是文本(text),我講的是歷史語境(context),也是歷史脈絡,指出她在台灣文學史過程中的一個定位。

張愛玲在台灣是一個奇怪的現象,她從來沒有住過台灣,也未寫過台灣,但是最熱烈擁抱她的竟是台灣。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,指張愛玲的一生是一座孤島的象徵。在戰爭時期她住在孤島上海,後來她寫《秧歌》和《赤地之戀》也是在孤島香港完成;再後來她到美國住在曼哈頓,曼哈頓同樣也是一個孤島。但是,張愛玲成名的地方卻又是在孤島台灣。

這樣的一位文學家跟台灣完全沒有關係,但爲什麽竟然被台灣接受?當然這是歷史的一個走向,不是依照她本來的預想。漂泊中的張愛玲從來沒有想到,天地那麼大,從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,能夠接納她的竟然是小小的台灣。作為一個台灣文學的研究者,我會注意到張愛玲,並不是因為我現在是學者,而是始於一九六○年代還是學生的時期。早在那蒼白的年代,台灣已開始閱讀張愛玲,她已不屬於上海,當然張愛玲更不屬於中國,張愛玲是屬於中國以外的地區。因此請容許我這樣講,她是我們的張愛玲。

沒有台灣,大概就沒有後來文學史上的張愛玲。講這句話,有點傲慢,卻是一個殘酷的歷史事實。當然現在的上海或整個中國,又開始迎接張愛玲;但迎接她、接納她,並不是完整的張愛玲,而是經過篩選、剔除、壓縮的張愛玲。審美原則在中國是減法,在台灣則是加法。張愛玲在台灣受到不斷擴充、不斷填補,所以最完整的張愛玲,竟然是在台灣。

張愛玲能夠到達台灣,大概有三個階段。第一個階段是一九六○年代,這是一個很不愉快的記憶。一九六○年代的台灣是一個反共社會,當然反對的不只是大陸的共產黨,而是對稍具自由思想、社會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都是一併反對。可是在這樣天羅地網的檢查制度底下,張愛玲竟然能夠穿越縫隙到達台灣。當時接受她的是右派,也就是國民黨。當初是把《秧歌》和《赤地之戀》當做反共文學接受的。同樣也是由於這兩篇文學到達台灣,才使大家對張愛玲非常好奇。

在這階段,可能跟胡適有關係。胡適是一個自由主義者,他對張愛玲的提拔,開啟文學史上的奇異階段。有人說過,張愛玲對胡適有某種程度的戀父情結。胡適把她介紹到台灣之後,推波助瀾的是一九五八年夏濟安編的《文學雜誌》。他的弟弟夏志清在這本雜誌中介紹了張愛玲的小說。這是我們台灣學界第一次比較完整、比較深入理解張愛玲的文學精神是什麽。當時,我們看的時候其實沒什麼感覺。但是七○年代我投入研究時,再去看夏志清所寫的文章,才知道他所解釋的張愛玲,開啟了以後所有張學的一個入口。

當時夏志清的文章是〈談張愛玲的小說藝術〉,他提到重要的一點,如果人把身份、尊嚴、榮譽等等都拿掉的話,試問人還剩下什麼?張愛玲所寫的小說的人物正是如此不堪,如此難為。藉由這篇文字,他第一次把我們帶進張愛玲的世界。夏志清的功勞,不只是把張愛玲介紹到台灣,把張愛玲的文學提高到魯迅之上的地位,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得到一種解讀的方式。《文學雜誌》是台灣自由主義的一個大門,它是跟自由創作有非常大的關係,因此接受它,其實就是從自由主義或反共立場接受她。這是最早的階段。

第二個階段是一九七○年之後,台灣因為釣魚島事件整個民族主義開始高漲,這時台灣有左派的民族主義,左派的民族主義是從非常民主的立場來評判張愛玲,當時整個中華民族主義在最高漲的時候,反日的時候,張愛玲就變成了犧牲品與取代品。當時有一個雜誌叫《文季》,編輯包括尉天驄、陳映真,還有從香港去的數學教授唐文標,他們開始大力批判張愛玲。

最近瀏覽商品

 

相關活動

  • 【文學小說-華文創作】一本書的誕生,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?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
 

購物說明

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,或有特殊作業需求,建議您可洽詢「企業採購」。 

退換貨說明 

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(含例假日)。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。 

辦理退換貨時,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(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、配件、贈品、保證書、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,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)。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,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。 

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 

  • 人文五社聯合書展
  • 飲食烘焙展
  • 簡報溝通說話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