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童自然生態展
青春,壯遊!:翻轉人生的夏日小旅行

青春,壯遊!:翻轉人生的夏日小旅行

  • 定價:420
  • 優惠價:9378
  •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57
  • 運送方式:
  • 臺灣與離島
  • 海外
  • 可配送點:台灣、蘭嶼、綠島、澎湖、金門、馬祖
  • 可取貨點:台灣、蘭嶼、綠島、澎湖、金門、馬祖
  • 台北、新北、基隆宅配快速到貨(除外地區)
載入中...
  • 分享
 

內容簡介

啟發人生的夏日探索旅程

  .在雲霧繚繞的秀逸山間,都會男孩陳克威展開許多命中的第一次:一個都市聳第一次到部落、第一次在四處果園農地的環境生活、拍第一支紀錄片、第一次得紀錄片獎、第一次發現自己可以拍紀錄片。

  .抱著預設立場,盧業冠從屏東市區到了霧台,再往上抵達峻嶺傾斜、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佳暮。然而,進了部落不久,深受震撼,跟他們預想完全兩碼子事!

  .課業名列前茅的王晴瑩在台南女中三年級選志願之際,立定讀醫方向後,她著手閱讀各種關於從醫的種種相關書籍,讀到徐超斌醫師撰寫的《守護4141個心跳》,如一道閃電擊中了她的心。

  .改作無農藥種果樹,等待土壤變健康,要熬過前幾年幾無收成。他卻肯花整整六年的時間等待。縱使過了數年,李佳芸仍未忘記農夫昌輝說的,那片土地,是他的家,更是家族的根源,安身立命的所在,必須要好好的守護這塊地。

  一個夏天的時間可以做什麼?想和更多的人一起互動學習,可以報名夏令營;想要實踐自己所學的專長,可能就要參加實習計畫;想要認識不同的世界,或許就安排一趟旅行吧!但如果貪心一點,想在14天內擁有前面說的全部收穫呢?

  只有走進踏實又溫暖的土地,可以給你所有想要的!

  本書訪談12位過去九年間參與蹲點的青年,訪談蹲點的經驗對他們後來參與社會、關懷土地的行動與思維帶來哪些改變與影響。從過去(蹲點紀錄)、現在(目前所從事的事物、參與的行動)、未來(對土地的願景、嚮往),勾勒出蹲點行動在年輕世代創造的新價值。

  關於【蹲點‧台灣】

  中華電信基金會於2009年起推動「蹲點‧台灣」計畫,讓青年有機會走出舒適圈與土地連結,實踐所學為土地付出,從中也體驗到「教室外的課程」。同時,透過青年資源的導入,為社區帶來多元的服務,包括活動記錄、藝術彩繪、英文教學、電腦課程、皮影戲、數位行銷、靜態及動態影像創作、樂器教學、樂團指導、身體律動、社區環境美化、社區事務協助等,從多面向協助社區成長,為偏鄉社區帶來了新的刺激和啟發,為社區居民帶來新的視野和想像,也與外界世界接軌,以實際行動縮短城鄉落差。

  「蹲點‧台灣」從開辦以來,至今已有全台40多校80多科系超過500位學生參與,每一年,青年們用擅長的文字與影像記錄能力,和熟悉的數位3C設備,從在地觀點為社區發聲,平衡城鄉認知。同時向社會大眾、青年學子提倡運用一己之力回饋社會、用影像留下台灣珍貴文化與真摯人情之蹲點精神,也為自己的人生視野開拓更溫暖的角度。

名人推薦

  李偉文/卓火土/許芯瑋/陳清圳/陳聖凱/陳儒修/馮小非
  楊力州/楊振甫/劉安婷/劉杏元/盧非易/蘇世豪Peter Su
 

作者介紹

作者簡介

古碧玲


  現任《上下游》副刊總編輯、臺灣全民食物銀行理事長,並展開食物農業、土地議題、弱勢關懷題材的書寫。
  曾任職於多家媒體與NGO。

高世威

  中華電信基金會 副執行長

張嘉芳

  中華電信基金會 經理

林佳儀

  「蹲點‧臺灣」專案負責人

策畫簡介

中華電信基金會


  中華電信基金會成立於2006年2月,從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出發,透過長期耕耘將我們的核心理念落實到社區及部落、城市邊陲、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,以基金會做為資源連結的平台,將所有「善」的事物加以重整編排,分享至有需求的據點,成為支持在地勇往直前的力量。

 

目錄

【熱情推薦】蹲下來是為了親近這塊土地
李偉文/卓火土/陳聖凱/陳儒修/楊振甫/劉安婷/劉杏元

【推薦序】
深入角落,認識從未關注的世界 盧非易
讓溫暖的土,融入一輩子的血液 陳清圳

【前言】偉大的渺小.渺小的偉大

Part 1 如淡淡的青春印記 緣起不滅
2009~2017年蹲點青年專訪
2009年:比亞外女力,成就多個第一次
【蹲點社區】比亞外部落

2009年:我的學校在山的那一邊
【蹲點社區】佳暮部落

2010年:我的心底仍想耕那一畝有機田
【蹲點社區】羅山社區

2010年:那些溫柔付出,是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
【蹲點社區】三峽復興堂

2012年:莫忘披上白袍初衷
【蹲點社區】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

2013年:找到溫柔的方式讓自己絕處逢生
【蹲點社區】溪底遙學習農園

2014年:教孩子認識家鄉是成長的養分
【蹲點社區】屏東林邊永樂村

2015年:延續生命力的蒲公英種子
【蹲點社區】菁寮教會

2016年:在那裡實現了,完整了自己
【蹲點社區】路上教會

2017年:驚喜與驚嚇兼具的冒險旅程
【蹲點社區】鐵份部落

如小王子陪伴狐狸的真實版
【蹲點社區】頂洲長老教會

Part 2 蹲點在地 壯遊趣
同場加映①最熱騰胖的在地社區壯遊趣:2018年蹲點學生
同場加映②懵懂.尋路.照見:2009年~2017年蹲點學生
同場加映③第1屆「蹲點‧台灣‧心南向」:摘記台灣.越南,都是我的家
故事,是這樣開始的
因為拍紀錄片,打開了對話
1立野回家去:媽媽,感謝有妳,我不再害怕會被歧視
2移起回家:當媽媽點香祭拜祖先,我心裡默唸「我是子孫,我回來了」
3心找西貢:從十多分鐘的紀錄片看到三個不同家庭的故事
4攜手並進,越進南海:見證胡志明市的繁華與國際化
5壹玖玖柒號越台:度過小學到高中快樂時光的台商學校
「蹲點‧台灣‧心南向」交流分享會:在感動中看到更多親情

附錄 一起回鄉設計吧!
設計思考必須要傾聽地方的需求
挖掘濁水膏土的寶藏
鐵份部落心裡和手上緊扣著的

 

前言

偉大的渺小.渺小的偉大

古碧玲、高世威


  旅行,從來不是為了到達一個目的地,因為,「旅行」是一個動態的過程,唯有用心在當下,才能發現璀璨的風景。二○○九年起,每年夏天,一群大學生頂著盛夏的熾熱,用十五天的蹲點來證明自己的青春、探詢自己的價值,若干年後,當他們重新看這段記憶,也重新看見了自己的初衷。

  二○○九年,夏至的熱情

  曾有人這麼說過,如果你想知道○•一秒的意義,可以去問一位短跑選手。那麼,如果你想知道「十五天」對一個大學生的價值,那就去蹲點吧!

  故事是這麼開始的……

  二○○九年,夏至的午後,我們前往拜訪了政大廣電系的盧非易老師,聊著基金會的偏鄉社區故事,也聊著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暑假生活,突然,有種不言可喻的默契在流動著:這兩個因素結合的可能性︙︙。「服務學習不該只是一種形式化的過程」盧老師緩

  緩說著「它應該有著更多的社會意義……」,「那就來蹲點吧」我們幾乎同時的說出口。

  基金會自二○○六年成立後,在許多偏鄉社區或部落推動縮短數位落差與深耕社區文化產業,目前在全國有近百個長期耕耘的社區或部落,若能媒合學生利用暑假到這些社區或部落住上半個月,或許能激出不一樣的火花,於是,一個「蹲點」的雛形由然而生。

  「要怎麼蹲呢?」這是衍生的第二個問題,十五天,不算太長,若沒好好規劃,可能在一個打盹的光景中就結束了。於是,在接續的討論中,我們慢慢理出頭緒:既然是一種體驗生活的學習服務,那麼,「服務」的過程是必要的元素,再者,記錄下這十五天的故事,也是讓記憶亙古銘新的方式,於是,「一手服務,一手記錄」的「蹲點.台灣」計畫,在二○○九年的夏天,出發了。

  一手服務, 一手記錄

  「蹲點.台灣」計畫的「一手服務,一手記錄」,有著它特殊的核心意義,因為「服務」應該是一種雙方共同成長的過程,而不是「施」與「受」的單向行為,所以我們會要求參與蹲點的同學,必須在出發前先和蹲點社區(部落)聯絡,瞭解社區的現狀與發展方向,並評估社區的需求與不足;最後,再依自身的學、經歷與能力,和社區共同設計出一份服務計畫,必須在十五天內和社區共同執行完畢。
 
  由於我們完全不設限服務的內容、服務的類型,目的是希望同學依各個社區的需求進行設計,所以蹲點期間的服務過程也充滿了許多驚奇。例如:建築系的同學,幫部落完成即將新建的活動中心模型;電影系的同學,幫社區拍攝社區簡介影片;英文系的同學,幫教會的小朋友複習英文課程;廣電系的同學,開設影像剪輯課程,帶領社區青年共同完成一支MV;視覺傳達系的同學,和社區伙伴共同完成社區圍牆的彩繪;音樂系同學教社區老人拉南胡、牙醫系同學向部落族人宣導口腔衛生、地理系同學帶領孩子以「定向越野」的方式,探索自己的家鄉。此外,還有些不一樣的服務內容,例如教導戲劇表演課程、協助文化數位典藏、協助建置網站……等等,每一項服務計畫,都是同學和社區(部落)共同完成,這樣的過程,讓同學深深體會服務真諦。

  除了服務的任務,我們更期待蹲點同學把這十五天蹲點的點滴心情記錄下來,因為剎那的感動有可能成為永恆的記憶,所以每天撰寫心情日誌也成了蹲點的重要課題;此外,為了鼓勵蹲點同學可以真正「蹲下來」傾聽土地的聲音、傾聽在地文化的呼吸、傾聽人們汗滴背後的故事,所以蹲點同學必須在蹲點期間,找到一個社區的故事,拍攝一支十分鐘的微紀錄片。

  其實,拍攝一支微紀錄片,重點並不在於影片本身,而是拍攝的過程,學習觀察、學會聆聽,進而融入當地,在一連串的碰撞、思考、生活當中,重新認識自己、認識這塊土地,就如二○○九年參與蹲點的古哲毓說的:「這片土地不單靠誰的獨白,你、我、每個人都期待在攝影機底下睜大雙眼的孩童們,如何在以後替部落寫下嶄新的扉頁。」

  青春壯遊, 社會實踐家

  十五天,對大學四年的生活,會是怎樣的漣漪,二○○九年蹲點的莊傑夫說道:「現在想起,畫面還是如此清晰,這段美麗時光,真真實實的『紀錄』在腦海。眼睛是我的鏡頭,記憶是我的底片,孩子們的笑聲是最動人的配樂。」

  是的!十五天,不算長,但對於參與蹲點的同學,卻可能是大學四年中最鮮明的回憶。當同學們懷著滿腔抱負與熱情,誓言用十五天去幫助社區(部落),到了當地,才發現原來「到了部落以後,發現自己的能力遠超乎於我想像中的不足。去除了身旁熟悉的各個因子,反而讓我看清,自己究竟是怎麼樣的人。」二○○九年蹲點同學游煖湲在部落格中寫下自己的心情。

  於是,將自己放空、歸零、重新認識自己,成了每一位蹲點同學的必經歷程。二○一三年房星余在部落格中寫道:「如果沒有走過,我可能一直被侷限於社會裡編織出來的那些美好;如果沒有做過,我可能一直是一個逐漸被社會化的無知學生,然後嘴裡喊著愛台灣,卻完全不知道我生活的這片土地是如何的存在、是如何的和我一起活著。」;二○一○年,劉清瑩也覺得:「這是一趟自我反省的旅程,改變我的人生觀。知足常樂,平凡就是福,許多慾望都是多餘的,導致自己的眼睛看不見真正的人生價值。」

  經過一連串的自我探索與自我妥協後,同學們終於學會了傾聽,傾聽人們的聲音,也傾聽自己的心跳;當你真正「蹲下來」之後,你將會看到不一樣的視角,也開始重新學習成長二○一三年蹲點的李佳芸說:「這裡的綠草大樹能依照自己的意思自由舒展,不須被修剪成特定的模樣,而從早到晚皆有不同的動物輪流出沒活動。在這裡,第一次深刻體會到所謂與萬物的共生、共榮、共存。」;二○一○年鄒隆娜也感受到:「我們紀錄的是活生生的人,是真實的人生,是沒辦法預期的故事。從每個小朋友的身上,我們都見證了一部又一部進行中的電影,其中的曲折都像是好看的懸疑片一樣不可預期,又像是好看的文藝片令人催淚。」

  終於,十五天蹲點即將結束了,回首這些天的足跡,除了不捨,擁有的是更多的成長,就如二○一○年蹲點同學楊岸青說:「我始終會記得,有一個地方,充滿情感、抱負,有人永不放棄地促進幸福」。這一趟蹲點旅程,對同學而言只是一趟有任務的旅行,但是在駐足的當下,我們,都改變了,這些細微的巨大改變,往往在日後的記憶反芻當中,不斷的湧現。如二○一○年蹲點的陳詩芸說:「我們一起生活了十五天,從陌生到熟悉,然後建立起如老友般的感情。在這個速食年代還能細嚼慢嚥,讓我在不多不少的半個月內,體會到慢活的幸福。」

  若要說蹲點同學的收穫,或許二○一三年的蹲點同學鄧皓允可以做為註解,他當時是成功大學醫學系一年級的學生,蹲點的最後一天,他這樣說:「醫生是我未來的志業,在學校七年我可以學到醫術,但是在這邊的十五天,我學會了如何愛人。」

  故事, 正要開始

  每年的夏天,我們從近兩百組(兩人一組)報名同學中錄取二十五組,分配到不同的社區(部落)展開為期十五天的蹲點,蹲點期間的喜怒笑淚,都由得同學細細品味;十五天的結束,其實才是蹲點的真正開始。「蹲點.台灣」計畫,真正的目的並不是為社區(部落)提供短期的志工,也不是僅僅讓同學體會十五天的異地生活,而是希望透過十五天的熾煉,讓同學們在社區現場實際感受,傾聽土地的心跳,培養年輕人多元思考的能力,並透過系統性的邏輯思維,試圖去解決社區(社會)問題,這樣的能力養成,當未來畢業投入各個行業,都能帶著這樣的態度去看事情,透過熱情與思考去解決問題,在各個行業發光發熱,更甚者,未來可以回歸並投入社區(社會)工作,到時候的影響力才會被真正的看見,這也才是「蹲點.台灣」真正的價值所在。

  就如同二○一二年蹲點同學李欣宜在蹲點日誌中寫著:「去過不少地方,認識的人不算少,告別對我來說並不陌生。但我知道這一次,當妳抬起臉睜大眼睛問我『姊姊∼妳會再回來嗎?』我可以踏實而篤定地說:『會。』因為我把部分的自己也給留在這邊了吧!」
 

詳細資料

  • ISBN:9789869693776
  • 叢書系列:走讀台灣
  • 規格:平裝 / 208頁 / 17 x 23 x 1.04 cm / 普通級 / 全彩印刷 / 初版
  • 出版地:台灣
 

內容連載

1比亞外的女力世界

二○○九年蹲點成員:陳克威(大鬍子影像工作室導演)

【打開初衷】

注目地點:克威蹲點是桃園比亞外部落,這也是他的第一志願

入選原因:第一屆「蹲點‧台灣」試辦,意外有研究所學生來報名。在繁重的論文壓力下,當時就讀政治大學廣播電視所碩士二年級的克威說,他想給自己的青春留下註解,想讓傳播的意義重新被看見,於是,他成了第一屆唯一的研究所蹲點學生。

在雲霧繚繞的秀逸山間,都會男孩陳克威遭遇許多命中的第一次:一個都市聳第一次到部落、第一次在四處果園農地的環境生活、拍第一支紀錄片、第一次得紀錄片獎、第一次發現自己可以拍紀錄片。

「蹲點.台灣」十周年的二○一八年,陳克威已是拍過無數支微電影和廣告的導演,還是個一歲四個月的孩子之父。作為「蹲點.台灣」第一屆學生,二○○九年時,他是政大廣電所研二生;熟人都說陳克威是個「非常理性」的人,十年滄桑後,他理性依舊,只是現實生活讓他更加沉穩。

談起當年蹲點的桃園復興鄉比亞外部落,克威陷入遙遠卻親切的記憶裡……

「一直很想在這裡的雲海上看見夕陽,
總覺得一定很美。
但到了第十二天,我們才覺悟,這裡叫做『霧繞』,
想在這看見夕陽,那真的得向耶穌祈禱。」

這是他十年前在比亞外寫下心得。

挑戰「霧繞」一詞,以為可以衝破霧繞

主修外文系,出路令陳克威徬徨,從小就是「電視兒童」,經常陷入灑狗血的劇情而無法自拔,索性去念政大廣電所。研一升研二暑假前,所裡的盧非易老師推薦他參加中華電信基金會的「蹲點.台灣」;找來師大圖文傳播所研一生的大學同學古哲毓為夥伴,順利被分到第一志願的比亞外蹲點。

「當時看一切都很新奇,又有點怕怕的。」十年後克威沒忘記他們從山下一路晃晃搖搖兩個小時車程,抵達這座部落的第一印象,「完全是一座世外桃源!」按照蹲點計畫規定,出發前他們已擬定了一個服務大綱,陳克威負責規劃腳本與拍攝,「到了當地,一開始我們照表操課,前幾天是有什麼就拍什麼。」

入住接待他們的甘長老家--這位五十來歲的部落Ina帶著幾個未成年的孫女孫兒,孩子們時不時一大早就闖進他們房間,催促兩位大哥哥:「稀飯都冷囉!」與這家人和部落人朝夕相處,「坦白說,直到最後五天才慢慢把影片議題確定下來。」

最近瀏覽商品

 

相關活動

  • 【人文社科、生活風格】堡壘文化|奇光|雙囍|廣場,電子書聯展, 單本88折,雙書82折!
 

購物說明

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,或有特殊作業需求,建議您可洽詢「企業採購」。 

退換貨說明 

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(含例假日)。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。 

辦理退換貨時,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(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、配件、贈品、保證書、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,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)。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,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。 

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 

  • 三采全書系
  • 歐萊禮社方展
  • 尖端月